安徽:开辟新兴产业新赛道

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,安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,当然,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。

过去10年,安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经济总量连跨三个“万亿台阶”,从1.9万亿元增加到去年的4.7万亿元;从传统的农业大省转向新兴的工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,规上工业营收从3.3万亿元增加到5.1万亿元。

在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的历史机遇之下,安徽锚定了哪些目标?计划如何实现?又将如何补齐短板和迎接挑战?带着这些问题,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踏上了安徽的土地,通过实地走访,探寻这片热土上的奋斗故事。

 

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

安徽是国内较早布局量子科技与产业的少数几个省份之一。当下,安徽正加速培育以“量子+”为特色的产业集群,在全球量子领域逐渐发出“安徽声音”,“安徽身影”更加活跃。

 

在未来产业赛道加速奔跑

6月19日,当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踏足合肥高新区的云飞路时,一股浓郁的科技气息扑面而来。在这条短短几百米的道路上,本源量子、国仪量子、问天量子、国盾量子等20多家量子行业集聚于此。同行的合肥市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,这里因为量子科技的繁荣而声名远播,被人们亲切地称为“量子大道”。

“不过,量子企业的数量正超过‘量子大道’的承载能力,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占地275亩地的量子产业园,今年要加大量子企业的招引力度,2025年预计吸引量子企业超过100家,估值将达到700亿元。”他说。
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安徽不仅编写了量子产业报告,对接量子国家实验室,还完成了量子产业链企业认定工作。

在国盾量子调研时,记者看到了“超导量子计算机”。“超导量子芯片位于白色罐子内最底部,其所在温度达到零下273摄氏度左右。左侧摆放的室温操控系统相当于经典计算机中的主板,通过线缆连接内部芯片,对其信号进行操控和读取。”工作人员对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说。

随后,记者来到合肥量子城域网总控中心看到,在量子城域网大屏上实时显示着量子设备数量、密钥持有量等信息。

“合肥量子城域网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、用户最多、应用最全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,包含8个核心环网站点和159个接入网站点,光纤全长1147公里,服务市区两级近500家党政机关,实现电子政务网各类应用的量子安全加密。作为量子通信基础设施,未来将为金融、能源等行业用户提供量子安全接入服务,为合肥市千行百业提供量子安全保护服务。”工作人员介绍。

未来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,它需要与新兴产业、传统产业进行协同联动。5月7日,安徽省省长王清宪在研究推动未来产业发展专题会议上强调,要构建适宜未来产业发展壮大的蓬勃生态,推动形成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、新兴产业、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。

 

布局未来产业,安徽各地均有谋划

安徽各地也在积极谋划未来产业布局。

合肥正构建形成“6+5+X”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体系,即新能源汽车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、生物医药、智能家电(居)、高端装备及新材料六大主导产业集群,量子信息、空天技术、聚变能源、下一代人工智能、合成生物五大先导产业集群,持续跟踪若干前沿技术方向、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。

根据最新全球未来产业指数报告,合肥量子信息领域排名全球第2位、全国第1位。空天技术方面,合肥集聚中科星图、航天宏图等110家重点企业,初步形成“设计—制造—集成—测试—试验—信息服务”产业链条。

想要抓住未来产业发展机遇的不只是合肥。

淮北市市长汪华东告诉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,淮北坚持传统产业升级、新兴产业壮大、未来产业培育“三箭齐发”,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针对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创新平台建设滞后、高层次核心人才短缺等问题,汪华东表示,淮北市将坚定走“科创+产业”发展的路子,持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,积极招引科技创新人才,加快培育未来产业。

此外,合肥市长丰县,正在打造形成“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、智能家居家电、高效节能环保”“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健康、现代高端服务”“三主三新”产业体系,发展合成生物、氢能、AI大模型等未来产业。

 

政策效应叠加,区位优势加速转化

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、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叠加效应下,安徽承东启西、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,正在加速转化为通江达海的发展优势,同时也需要补短板以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。

 

发挥区位优势,打造创新高地与产业集群

近年来,安徽发挥区位优势,与上海、江苏、浙江等长三角兄弟省市紧密合作。

在科技创新领域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,成功研制出“祖冲之二号”“九章二号”和“九章三号”等量子计算原型机。

 

信息来源:经济网-中国经济周刊